原标题:七旬翁醉心巴渝语言文化 用方言写三十万字小说
重庆商报讯 74岁的李宏钧是开县一名普通的农民。李宏钧一直醉心于巴渝方言文化,他利用40多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巴渝民间方言、谚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化资料,还花费7万多元,自费出版了《关联歇后语》、《巴谚诗文》等书。昨日,李宏钧带着自己刚创作完毕、利用巴渝方言作成的三十万字长篇小说《乐园之变》来到报社寻求帮助,希望有同样醉心于巴渝语言文化的人士助其将小说出版。
“《关联歇后语》和《巴谚诗文》是我自费7万多元出版的,为了这几本书,我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说起自己出书,74岁的李宏钧老人兴致勃勃。李宏钧介绍,自己在读中学时,和同学闲聊,一位同学随口说了几句当地方言歇后语,让李宏钧猜下一句,这让他从此和巴渝方言、谚语以及歇后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以后,李宏钧开始有意记录各种歇后语,以及巴渝方言谚语。对于这些文字,李宏钧全是用圆珠笔、钢笔手写在裁好的一叠叠白纸上的,写成后,又线装成册。记者看到,这些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其装帧的页面、纸张都已开始泛黄了。“我搜集歇后语和方言谚语已经有五十多年历史了。”老人说,这些词句主要是从开县、达州等地的民间记录下来的。
李宏钧69岁的时候,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书《关联歇后语》,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又出版了《巴谚诗文》等书。老汉多年积蓄的7万余元全用在了出书上。
“歇后语是一种民间文化,它的意思、近义和出处、注解都值得考究。”李宏钧告诉记者,在出版《关联歇后语》一书时,为了考证自己搜集的歇后语的意思、近义、读音等准确否,他到处借、买工具书,认真研读。“为买《辞海》,我把家里的油菜全都挑到街上卖了。” 如今,李宏钧花费3年时间,又创作了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乐园之变》,主要以老人自己为原型,讲述自己在农村的生活以及变迁。“这本小说以巴渝方言作为载体,小说内有大量的巴渝言子儿、谚语。主要记录了近二三十年来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我要用小说的形式来传播巴渝语言文化。”李宏钧说着,随口念了一段作品里的诗句:“棉花地里姑娘群/可似仙女摘星星/星星摘得花篮满/好似拣的背背银……”
目前,李宏钧想将这本小说出版,他希望有同样醉心于巴渝语言文化的人士为其提供帮助。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