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城市更新的创新与实践:对话陆颖女士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资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23-12-25 20:52:1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从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是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英国等诸多国家都开展了城市更新工作。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以存量为主的新阶段,国家发展目标、市场需求、百姓诉求等都发生变化,城市建设必须主动适应这些变化,从关注增量、追求规模扩张、拉大城市框架转向关注存量、追求品质提升和结构优化。近日,记者专访了城市更新领域的杰出专家人才、复星策源地产上海事业部总经理兼策源公司副总裁陆颖女士,深入解读她在大豫园福佑路项目城市更新过程的创新探索与具体实践。

记者:陆颖女士您好,众所周知,大豫园福佑路项目上海重点城市项目。请您谈一谈该项目对于推进行业发展有何深远意义?

陆颖:大豫园福佑路项目启动于2022年9月,是上海重点城市更新项目之一,标志着黄浦区“大豫园片区”整体建设正式拉开帷幕。整个项目工程浩大,规模空前,预计到2029年全面完工。豫园作为上海的历史文化名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但随着城市发展,片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空间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现有的豫园商城已不足以装下新消费时代蓬勃商机和远大梦想。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创新模式,实现城市经济动能的全新注入、海派文化的保护与重塑、民生需求的高度响应,打造一个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的世界级城市街区。

大豫园福佑路项目中,我们推出“文化再生+商业焕新+社区融合”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历史、激活当下、面向未来”。具体来说,在文化再生环节,我们通过“建筑肌理三维扫描+非遗数字档案”双轨保护体系,对23栋历史建筑实行“一栋一策”改造,确保历史文脉的延续;在商业焕新方面,我们在保留30%原生业态的基础上,引入“老字号创新实验室”,为传统商业注入新活力;在社区融合角度,我们注重人居环境的提升和社区配套设施的建设,通过植入智慧垃圾站、共享厨房等社区服务设施,缩短片区公共服务半径至200米,从而大大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

据我所知,目前这些模式在全国诸多项目中得到了应用推广,我们首创的“建筑肌理三维扫描+非遗数字档案”双轨保护体系,被广泛应用于苏州平江路、福州三坊七巷等历史街区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对该领域的创新升级做出了重大实质性的贡献。我们在大豫园项目中提出的“新旧共生”的模式,在激发城市自身能动性的微更新领域发挥出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成功收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3年《微更新设计导则》中的推荐案例。

记者:以大豫园福佑路项目为例,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陆颖:城市,如同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而城市更新,则是这个生命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保护,意味着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独特风貌。那些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街区,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故事,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如果一味追求发展而忽视保护,我们将失去城市的根,失去那份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发展,则是城市前进的必然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需要不断更新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新的建筑、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能够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可能。然而,在实际的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大豫园福佑路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不超过17.85万平方米,其中各类保护保留历史建筑总面积约9.86万平方米,这意味着福佑路地块的地上开发中,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面积占比过半,这里面不乏众多重点历史建筑。我们一方面对于历史建筑根据其保存状况和风貌价值进行分类,研究归纳出保护修缮、保留改造和更新改建三种保护更新方式;另一方面我们携手招商运营团队,将“激活”作为保护传承的关键词,通过城市更新让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融为一体,很多修缮后的古建老宅通过活化利用得以焕发新生。项目南部的花草弄和康家弄区域,已然成为老字号展现魅力的舞台;中部的世春堂区域和文化街巷则汇聚设计师创意工作室,成为“中国原创”的灵感迸发地;方浜中路和宝带弄区域,已经嬗变成为全球时尚创意产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记者:大豫园项目被UNESCO列入全球案例库,您认为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陆颖:我认为是“革新化系统性思维”铸就的成果,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提升。我们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将文脉保护、建筑改造、商业运营、社区治理等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了可复制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以低碳环保为例,我们携手古建专家团队,采用历史建筑可逆性改造技术,促使大豫园福佑路项目碳排放较传统改造降低了62%。此外,我们还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和绿色建材的应用,进一步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工法已经在杭州清河坊低碳更新项目中得以借鉴应用。

记者:未来,您对城市更新领域有哪些展望?

陆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城市存量空间的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正积极倡导城市微更新(Urban Micro-regeneration)的概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微更新已成为提升城市活力和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例如,纽约市通过对第五大道的业态共生更新,成功保持了商业街区的活力。在中国,城市微更新逐渐成为城市治理和发展的重要策略。近年来,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继出台了城市更新条例,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微更新路径。

展望未来,更多城市会重视并推广“微更新”理念,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激发城市活力,同时注重虚拟修复、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应用,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为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提供更多可能。采用“微投入、小尺度”模式,避免大拆大建对城市肌理的破坏。注重多元功能融合与生态延续,平衡景观美学与使用需求。‌通过最小干预实现最大社会效益,在尊重城市文脉与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城市存量的活化与可持续再生‌。当岁月与创新交汇,微更新必将重塑城市灵魂。

中国的城市更新工作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革新和探索,陆颖作为城市更新领域的专家型人才,立足于上海,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懈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积极构建全新行业范例,为全球人居环境建设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记者:张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