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川镇 张茜)
“然有治不治者,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清初,唐甄在山西长子县做知县时,动员百姓种桑养蚕,不但挨家挨户做工作,还亲自带头示范。结果一纸文书通告未发,三旬之内种桑80余万株。其认为文书通告不过“藉以通言语,备遗忘耳,奚足恃乎”?
对文山会海进行“瘦身”,是为基层减负的举措之一。举措好不好,基层最有发言权。基层干部,之所以迫切期待文山会海减下来。盖因“山海环绕”的日子,确实负担过重。每天只能疲于应付,“开个会来回4小时”,“学习一个星期,桌上躺着60多份文件”,怎有充足的时间去服务群众,更别提如何干事创业、创新工作。
把会议该合并的合并;能在现场办公的一律不准开会;能通过“村级视网”传递给乡镇、村一级的,绝不让基层干部再跑路。精简发文、少开会,让会议、文件回归该有的样子,是基层干部的普遍诉求。但治理文山会海,能否长久落实,很大程度上牵扯着基层干部的神经,而大众对于相关举措的探讨,本质上也对此抱有审慎态度。
治理文山会海,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也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念头。措施能否持之以恒,达成所愿,并不简单。不是一纸通知或意见就可绝对规范。要想基层减负成常态、有长效,靠的是“关键少数”的态度,是否心中有“干货”,说实话、听真话,解决问题在一线;也取决于良好的监督举报机制,毕竟“等风过”的例子,在现实中不少。如果仅靠单一的“无会日”、“视频会”等表层手段,其初衷恐难实现。
今年是“基层减负年”,各地无论是精简会议,减少微信群等措施必然会较好地落实。但以过往经验来看,如果缺乏制度保障体系,最后难免陷入“一阵风”,如何在后“文山会海”时代,继续保持减负到底的趋势,需要思考。
一方面,不妨选择若干单位为治理“文山会海”试点单位,评估能否达到减负不减责任,松绑不松懈工作效果。另一方面,在上级巡察督查时,也可开通下级直报制度,把话语权交给基层干部,遇到不规范的问题可以直接匿名举报。减少对基层的打扰,改变基层干部被会议“层层包围”的现象,才能少“造景”多“造福”。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