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檬子乡 郭兴春)
当下,部分在建或已建民生工程存在建而无用、建后闲置现象,甚至成为少数主管部门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一些地区掀起“景观热”,争先恐后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等,这些耗费大量国家资金建设的“惠民工程”,在一些地方陷入了“名声工程”的尴尬。
“名声工程”大多以“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留住乡愁”等名义冠冕堂皇推进,不仅是一种“政绩冲动”,更是违背科学发展、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行为。民生工程之所以成“名声工程”,原因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方面,由于决策指导的随意性,一些民生工程在实施时,没有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一意孤行、强行实施,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的保障资金和措施落实不及时,针对申报、听证、审查、公示、审批等环节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才会导致项目虎头蛇尾。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工程成了“名声工程”,不仅造成了公共财政巨大浪费,更是忘了党性,伤了民心。既然是民生工程,最为关键的就是处处要以群众得实惠为最终目的。
其一,要严格实行项目决策制度。比如,在一开始做城市建设项目的财政预算时,就应该严格按照政府决策程序,进行专家论证 、公开听证等环节,防止某项决议是个人唯上不唯实的“拍脑袋”决策。其二,围绕农村改水改厕、拆迁安置、新农村建设等民生工程,必须改变以往只重建设不重后续管养的短期行为。在多些民生视角的基础上,还要看管护制度是否健全、管护资金是否落实、管护责任人是否到位、后期维修服务是否及时等,落脚点都要在实效上,不能只做路边工程,只做看起来有排场的工程等等。
当前,必须警惕好大喜功的“名声工程”。对那种未经充分论证就盲目上马的市政工程、文化园区、工业园区以及不显山露水的博政绩行为,相关部门要围绕动议、规划、审批、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针对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实行穷追猛打。
解决“名声工程”问题只是起点,只有把百姓利益举过头顶,才能真正平息民怨。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