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应是“爱民”最情深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8-26 18:50:03

 (县气象局  周妍)

 

《左传·宣公十二年》有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便是“民生”一词最早的出处。而在现代大背景下而言,民生概念则是指凡是同人民生产生活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行为联系,都属于民生范畴,既包含物质需求也体现精神特征。这样一来,便充分强调了民生问题的高度综合性以及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长久以来,谋民生之福、解民生之忧都是我党开展、推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而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下大力度解决这些难题,给群众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那么,在民生领域,当下还存在哪些现实困惑和新的诉求?如何入手加以破解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正是“事不避难者进”,唯有直面问题,才能找到最佳答案。而具体来说,要持续增加民生的“温度”和“厚度”,就是要抓紧、抓好现实生活中的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小康关键看老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更是影响着全社会的民生发展进程。而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缓慢、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户籍壁垒……诸如此类的实际现状,依旧是横跨在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一道鸿沟。如此一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就更加不能流于口号和形式:持续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加大惠农优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惠农利民”的红利政策,就更加迫切的需要我们党和政府“真抓实干、马上就办”。

同时,民生工程更需要全社会每一个民众的共同参与,在这样共建共治的整体氛围中“出炉”的民生改革红利的“蛋糕”,才能愈发香甜,其“保鲜度”和生命力也才会持久。诚然,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意义是通过解决群众生活中所遇到的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从而形成有效社会治理、良好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有保障。但是摆布好眼前的问题绝不是民生战役的终点,而应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向前的过程中,将人民利益始终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社会改革发展的红利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才是我党长久以来的“初心”。

民生账本扎实厚重,民生嘱托意味深远,民生情义赤子丹心。在一项项民生改革措施落地背后,传递的是党和政府让全体民众享受到社会改革成果的诚意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勇气。“霓为衣兮风为马,千年追寻梦中华”在追逐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今天,我们始终铭记,应是“悯民”最难忘,应是“惜民”最难得,应是“爱民”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