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有产业,群众有希望,日子就更有盼头。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关键要有产业支撑。农村发展空间广阔,发展产业的需求高、动力足,但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乡村有产业,群众有希望,日子就更有盼头。统筹考虑地方资源禀赋、市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能把特色产业做成主导产业、把优势产业做成优质产业。发展产业是第一步,要想让群众持久稳定受益,还需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近年来,一些地方培育合作社、引进知名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既探索走规模化种植、品牌化建设的路子,又开展从田间到车间再到市场的种、产、销“一条龙”经营。在这一过程中,广大群众是重要生产者、参与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家门口致富”。
既要物质上富裕,也要精神上富足。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增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当前,要聚焦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继续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日益丰盈。特别是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快补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块短板,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法治教育,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滋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
造福,为了浸透人间烟火味的人民幸福。“福”扎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柴米油盐中体味、衣食住行中展现、家长里短中流露。一天更比一天美好的幸福书页,装订起来就是凝结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鸿篇。聚焦人民幸福这一“国之大者”,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福”充盈人民生活,这正是新时代的幸福密码。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坚持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断档,防返贫、强帮扶,兴产业、促就业,力争让群众日子越过越好。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