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国以民而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更是关乎亿万农民生活福祉的大事要事。党员干部应矢志不渝,擦亮“农字号”招牌,力促农业强健、农村秀美、农民安乐,使之成为时代最耀眼的名片,让这光芒照亮农民的笑脸,映照生活的火红,推动群众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共绘民族复兴的壮丽画卷。
铭记“土地情深,产业为重”的誓言,精心铸就“田园诗画映富景”的“产业兴”招牌。乡村振兴的蓝图里,产业兴旺是基石,是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根本。推动乡村经济振兴,这包括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产业,创新经营方式,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中,形成品牌文化,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还应鼓励和支持农村电商、乡村民宿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搭建起农产品出村进城的便捷通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乡村产业在多元融合中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让每个乡村都能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出独具魅力的产业品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精心铸就一幅幅“田园诗画映富景”的产业兴旺图。
秉持“绿水青山,金银满山”的理念,匠心雕琢“山清水秀展新颜”的“农村美”招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新时代,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暂发展,更不能为了一时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更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将生态保护置于优先地位,以匠心独运的精神,雕琢出“山清水秀展新颜”的乡村新貌。在追求生态宜居的道路上,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是不可或缺的前提。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保护乡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美好的碧水青天不是一人之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通过教育引导、政策激励等多种手段,激发乡村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真正匠心雕琢出一幅幅“山清水秀展新颜”的生态画卷,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在这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生态美与产业兴和谐共生,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
怀揣“心系民生,福祉至上”的初心,倾力打造“安居乐业乐陶陶”的“农民乐”招牌。乡村振兴的终极愿景是让农民群众的笑容更加灿烂,生活更加幸福。这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心灵深处的满足与安宁。因此,要将这份初心融入每一个行动之中,精准对接农民需求,全方位提升乡村生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教育领域,要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用知识点亮他们的未来;在医疗方面,要构建完善的乡村医疗体系,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健康有保障;养老问题上,要建立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享晚年。此外,文化的滋养同样重要。要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贵州省三穗县文笔街道办事处 吴顺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