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8月16日,某影城收到投诉,有观众称自家8岁小孩在观看好莱坞科幻惊悚电影《异形:夺命舰》过程中感到害怕,质疑影城放映了儿童不宜的电影,遂要求赔偿。当前,我国科幻电影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观众对科幻题材的兴趣日益增加,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平和投资规模也在逐步提升,与此同时,引入了一批口碑较好、呼声较高的国外科幻影片,获得国内观众频频点赞。反观这一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未成年观影问题引人深思,深挖其根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
一是规定模糊,未尽“必尽之责”。1968年,美国电影协会推出电影分级制度,包含G级、PG级、R级等,其中R级即限制级,要求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内市场已经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引入国外影片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其中也不乏看到一些限制级影片。针对此类影片,出品方未有明确的可操作性规定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仅仅靠注明“未成年观众慎重观看”等提示语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一味逐利,未行“关键之举”。影院是为观众放映电影的公共场所,属于娱乐服务类场所,截止2023年1月,全国共有9000余家影院,走进影院已然成为当代年轻人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影院在对外经营过程中,已盈利为目的无可厚非,但部分影院一味地追求流量、利润,对于影院上线的电影只顾宣传亮点、卖点,而忽略了特殊影片的温馨提示及频繁宣传,加之部分影院监管不严,检票人员未能认真履行检票责任,检票时未认真审查观影人与所购影片是否达到观影要求,尤其是针对含有血腥、暴力等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影片。
三是监护不当,未抒“爱子之心”。父母待着孩子走进影院一同观影、讨论剧情、分享感受,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亲子关系,还帮助孩子加深对电影内容的理解,毫无疑问,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往往也存在着部分父母或者未成年监护人忽视了未成年人生长发育特征及其规律,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且辨别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不良内容影响。此外,部分父母或者未成年监护人在选择影片时更多考虑自身需求,而忽略了在未成年共同观影的情况下,特殊影片是否适宜未成年观看,未做好充分的功课,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必然影响未成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更是违背了初衷。
如今,随着信息传播环境的日益多元,未成年人接触多元内容的机会显著增加,亟需有关主体共同努力,夯实各方责任,织牢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一是明确规定,守好核心位。出品方作为以版权为核心的电影直属负责方,负责电影整体把控,包括制片,营销,筹资,以追求利润的目的拍摄电影。在发布新上线影片或“一刀未剪”引入国外影片时,尤其是未成年不宜观看的影片,出品方应对“未成年观众谨慎观看”这一提示进行明确,在营销时不仅要在宣传海报上标明相应提示,还应与发行方、合作影院共同担起全方位、多维度的温馨提示宣传。
二是加强引导,树好宣传旗。影院作为电影放映的公共场所,承担着必要的社会责任,应进一步加强对观众的引导与提醒,细化工作措施。如在售票时主动询问是否有儿童同行,并根据影片类型给予相应的观影建议;在放映前播放剪短的观影指南,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影片内容及其适宜观看群体;针对含有血腥、暴力等不适宜未成年观看的影片应做好观影提醒并通过线上、线下大力宣传。这些措施能为观众提供更加贴心、周到、个性化的服务,营造各取所需、各得其乐的观影环境,更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与投诉。
三是重视监管,打好教育牌。未成年能否观看某部影片,取决于家长的预见性与判断力。在带孩子观看电影时,父母或者未成年监护人应谨慎行事,有必要预先了解影片内容,做好充足“功课”,确保所选影片适合孩子的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观影途中,父母或者未成年监护人应给予未成年适当的引导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影片中的复杂情节和主题,当未成年不小心接触到超出其理解能力和接受范围的影片内容时,父母或者未成年监护人应当主动沟通并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孩子提升观影体验,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冲击。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