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二年北京城会试,两个被后人铭记的历史人物在此交汇。唐伯虎被卷入贿考风波,被勒令到浙江当小吏;王阳明因仗义执言被“廷杖四十”,发落到贵州的龙场当驿丞。一个放浪形骸,郁郁终生,被后世称为风流才子;一个积极入世,“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一代心学宗师。
他们有着相似人生的起步,遇到相同的际遇,不同的选择使他们人生的道路截然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天差地别?答案也许就在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里。
在迎难而上中提振精气神。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磨难面前,唐伯虎选择了躲进市井,躲进山水,躲进丹青,用文字笔墨去营造“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的快意人生,大半生穷困落魄;王阳明选择龙场悟道,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开馆讲学,根据风俗开化教导民众。没有攻坚克难的勇气与决心,就难有担当作为的坚定与自觉。越是在困难面前、重压之下,越要坚定信心、打起精神,激发斗志、鼓舞士气,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壮志豪情,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去攻克一个个难题,迈过一道道沟坎。
在实践磨砺中培养硬本领。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王阳明在创立阳明心学的道路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停地上下求索。年轻的时候,学朱熹格竹子,最后病倒;被贬龙场后,几经磨难,诞生“心具万理,知行合一”的心学体系;因遭奸佞忌恨,生死一发,揭示“致良知”三字口诀;去世前,用“王门八句教”修正了原先的“四句教”,成为良知心学的终极教法。个人成长的过程难免要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接几回烫手的山芋,不经历风霜雨打,哪有暗香扑鼻来。应以学习的状态、空杯的心态、奋斗的姿态,在困难中“逆生长”,在挫折中见世面、壮筋骨,不断补足精神之钙、增强干事之基。
在知行合一中展现新作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王阳明不只是局限在书院里讲经论道,更是在戎马倥偬中躬行实践。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被他一朝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无中生有,屡出奇兵;到暮年,又披挂上阵,为平定西南部的叛乱奔波不已。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不执行,不落实,再好的思路和办法都是“空头支票”。坚持知行合一,既接上级“天线”、又接基层“地气”,既解决“认识论”的问题、又掌握“方法论”的路径,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王阳明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新时代年轻干部应砥砺担当之志、磨砺担当之勇、提升担当之能,以实干作答,靠奋斗出彩,用实绩交卷,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江西南昌市青云谱区:陈宇轩)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