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聚力、铸魂、增能”让文化遗产续写 中国故事


文章来源:网络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9-19 17:23: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中国地大物博,文化与自然遗迹星罗棋布,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展现新光彩。广大党员干部当不遗余力使文化遗产“守得住”“传下去”“活起来”,让中华文明的浩瀚长卷绵延不绝、星辰闪耀,续写生生不息的“中国故事”。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做文化遗产的“自觉传承者”,始终坚持以传承“聚力”。文化遗产蕴藏着国家和民族的根和魂,连接着过去、辉映着未来,熔古铸今、应时而变是让文化遗产亘古流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的思想根脉所在。文化遗产见证历史发展、朝代更迭,文物古迹标记文化之源、发展之脉,印刻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诠释着中华文明“厚度”。文化遗产的“长久”传承应思考做“结合工作”,既要从大处着眼改善生态环境,又要从细处着力做足“绣花”功夫,充分发掘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开发研学旅游、民俗旅游、精品旅游等一系列文旅项目,发展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彰显“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使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依托数字媒体时效性强、手段多样,传播迅速等特点,创新线上观光游览新途径,让文化遗产从“飞入寻常百姓家”到走向世界,极大拓展文化遗产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确保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做文化遗产的“坚定守护者”,始终坚持以保护“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日益增强,但一些地方“大力建设在前、文化遗产靠后”“拆真古迹、建假古董”等忽视文化遗产甚至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感,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注意“原真性”,统筹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建立健全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长效机制,避免弄巧成拙的“花样翻新”,不断研究、协调、引入新技术,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样子,让文化遗产始终“在状态”。让“文物不朽、精神永存”的历史密码在新时代续写“文明绵延、千秋不绝”的中国故事。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做文化遗产的“大力弘扬者”,始终坚持以创新“增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跨越千百年岁月的文化遗产得以留存至今绝非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发展的过程本就包含着无时无刻的运动,看似“静态”的文化遗产也需要以“动态”的手法,不断提取、重塑和展示其时代价值和内涵。一方面,要不断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包括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更要在新时代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创意产业等的融合发展,使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不少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地区精神文化符号,甚至转化为产业IP,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当充分借用时代之力量,以现代科技手段的创新力和便捷性,提高文化遗产的记录水平,推进文化场馆的数字化改造,不断丰富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提升文化遗产的阐释展示能力,让文化遗产跳出课本、走出展馆,深入人心,融入时代。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更多的文博单位和事业主体,运用3D、VR等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如“数字故宫”“掌上敦煌”“科技三星堆”等新模式,全力打造文化体验新场景,引导帮助更多文化遗产插上科技翅膀,使其以更美、更艺术、更接地气的艺术形态呈现在社会群众面前,不断书写文化遗产发展新篇章。

贵州省三穗县文笔街道办事处  吴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