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因此,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塑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这包括修建宽敞平坦的道路,确保交通便捷;保障稳定的水电供应和畅通的通信网络,提升乡村生活的便利性;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打造整洁美观的乡村环境。其次,优化产业布局至关重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如有机种植、生态养殖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依托乡村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开发旅游项目,增加农民收入。再者,改善居住条件不容忽视。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宜居的新型农房,规划合理的村庄布局,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
铸魂”的内涵不仅包含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乡村的历史建筑、文化遗迹,深入挖掘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包含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倡导文明乡风;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营造和谐有序的乡村氛围。还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加大教育投入,改善乡村教育条件,开展各类文化培训和科普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为了实现“塑形”与“铸魂”的协同发展,需从多方发力。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规划,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投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本地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创新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新媒体等,传播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四是建立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对乡村振兴的工作进行定期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塑形”和“铸魂”工作取得实效。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只有做到“塑形”与“铸魂”并重,才能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