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由华夏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东明白庐艺术馆、御承堂博物馆、杭州鉴真堂艺术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协办的“柴窑与汝窑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众多著名陶瓷专家的鼎力支持。出席专家包括华夏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著名收藏家蔡暄民,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孙洪琦,原《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国家博物馆特聘古陶瓷鉴定专家洪加祥,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少华,原台北故宫研究院教授林天人,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蕴,中科院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研究员李青会和美术史学者曹星原等老师。
学术与文化体验的多维融合,展现陶瓷艺术魅力
专家学者们抵达杭州良渚的东明白庐艺术馆,他们逐一上手品鉴了汝窑莲花温碗、汝窑长颈天球瓶、汝窑小梅瓶、乾隆金砖、柴窑贯耳瓶、柴窑小花觚、北宋官窑贯耳瓶、乾隆天子十五号宝刀、仿剔红釉天球瓶等数件宝物,开启了本次的研讨之旅。
专家老师纷纷表示,这些藏品精妙绝伦,叹为观止。沉浸在宫廷御瓷的艺术氛围中,抚摸着千年古瓷温润的岁月包浆,深刻体会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柴窑色彩的多样性,解开“天青色”误区
会议开始,主办方和专家代表先后致辞,分享了柴窑的研究成果,并从多个视角解读了柴窑的历史与工艺价值,为在场嘉宾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视野。
华夏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蔡暄民老师率先发言:柴窑的颜色长期被误认为是单一的“天青色”。而柴荣的“雨过天青云破处”,着重点是“云破处”,此时泄下五光十色的七彩光影,柴荣要的就是这个不同的色彩。
蔡老师认为柴荣烧制柴窑不是为了欣赏古瓷之美,而是为了战争和统一江山的需要。因此,柴窑有以下特征:轻薄如纸,这样才能减轻部队行军打仗时身上的负担;整体亮如箭簇,便于清洗,减少士兵的染病机率;不同颜色,便于各兵种的区分和结集。蔡老师的观点揭开了柴窑神秘的面纱。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孙洪琦老师则从材料工艺的角度佐证了柴窑的多样色彩特征。他指出,五代后周时期皇家御制的柴窑在烧制过程中采用了翡翠、青金石、玛瑙、孔雀石等彩色矿物料,这些矿物料富含二氧化硅,通过高温烧制呈现出宝石般的色泽和多样的色彩,象征着皇家权威与文化风采。孙老师认为,柴窑器大多用于祭祀和国家礼仪,其釉面光洁无暇、色彩缤纷,达到了当时中国古陶瓷制造的最高水准。
浙江大学教授周少华老师则基于考古发现,为柴窑多样色彩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他的研究表明,陕西富平银沟遗址出土的青白瓷片符合文献中对柴窑的描述。
洛阳柴窑研究小组代表王少天老师对郏县柴窑窑祉研究,由七种色彩小瓷片、没烧的兰青色泥片、三种规格市试烧器、九种色彩火照、垫烧片、柴窑成品完整器等实物形成的充足证据链,进一步为蔡老师“柴窑并非仅有天青色”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考古证据支持。
本次会议,对于柴窑色彩的多样性得到了与会大部分专家的认可,也为认知柴窑的真面目揭开了新的篇章,对继承和保护这一历史瑰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划重点
1、柴窑的颜色并非单一的天青色,而是色彩丰富、五光十色的艺术瑰宝。柴荣的“雨过天青云破处”,着重点是“云破处”,此时泄下五光十色的七彩光影,柴荣要的就是这个不同的色彩。
2、柴窑器大多用于祭祀和国家礼仪,采用了翡翠、青金石、玛瑙、孔雀石等彩色矿物料,通过高温烧制呈现出宝石般的色泽和多样的色彩。其釉面光洁无暇、色彩缤纷,象征着皇家权威与文化风采,达到了当时中国古陶瓷制造的最高水准。
3、窑口的产生和发展与皇帝观念是一致的。柴荣六年时间征战南北,用瓷器替代金银铜器,胎体轻薄,随军携带;颜色不同用于区分兵种,快速集结;光滑的表面易于清洁,降低了染病风险。所以柴窑是为战争服务而烧制的。
汝窑在宋代审美中的地位,釉层配方独特性揭秘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以其优雅的天青釉色和细腻的工艺著称。中科院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李青会老师从科技分析的角度,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如EDXRF、拉曼光谱、OCT等),对汝窑、清凉寺窑、张公巷窑与钧窑进行了系统比较,它们在釉层色度、胎釉厚度、微观结构等方面各具特色,存在明显差异。研究揭示了汝窑釉层配方的独特性以及其工艺结构上的美学风格,确认了汝窑在宋代审美中的独特地位。
此外,来自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蕴老师还带来了关于“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瓷器”的分享。吕氏家族墓葬群的规格很高,随葬瓷器尤为精美。重要的是这些瓷器绝大部分属墓主生前实用器物,并非冥器。从而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与研究北宋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学术探索与文化传承,研讨会圆满落幕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还在柴窑、汝窑的色彩多样性、工艺特征与历史价值方面达成了更深入的学术共识。
专家们从不同学科背景和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柴窑与汝窑的历史价值。不仅揭示了柴窑色彩的多样性,还进一步确立了汝窑在宋代审美中的地位,为中国古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新的研究力量。
短短数日的研讨盛宴,转瞬即逝,各位专家意犹未尽。在那热烈的思维碰撞中,似乎才刚刚触及知识的冰山一角,还有无数璀璨的议题在脑海中闪烁。
蔡老师寄语,未来将会长期举办古陶瓷研究会,旨在为古陶瓷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此后还会邀请各位专家前来研讨,加强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共同推动古陶瓷研究的持续发展。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