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好改革的“调研员、智囊团、践行者”,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努力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改革答卷。
依托“改革”新引擎,以“聚民智”为翼,汇聚群众力量,扬起创新发展的“远航帆”。“春江水暖鸭先知”人民群众位于实践的第一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锐,提出的建议也最管用。“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人到半山,唯勇者胜。”现如今改革已经进入到不得不突深水区、不得不啃硬骨头的时候,唯有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方能汇聚起推动改革巨轮破浪前行的磅礴力量。群众实践中蕴含的丰富智慧,文件中读不到,办公室里想不到,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改革的“智囊团”,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系群众,同群众面对面交流、肩并肩劳动,开起民意“直通车”、架起民心“连心桥”,仔细倾听群众的意见,在与人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寻得真知灼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而言,想掌握最真实的民心,了解最管用的民智,就要主动“身入”基层一线,俯下身子,放低姿态,特别是要经常到重大民生项目建设、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现场或一线去,用心用情多方征求和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切实把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从广大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出发,搞清楚问题、找精准症结,拿出能够真正破解问题的实招、硬招,静下心来思考抓落实、认真干实事,不断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巧用民智、善借民力,不断丰富工作思路、完善决策部署,盯着问题去、奔着问题改,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
围绕“改革”主旋律,以“察民情”为基,深入田间地头,绘就乡村振兴的“实景图”。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回望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拂面,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涌动。从深圳经济特区勇立潮头作为试验田,到成功经验如星火燎原般照亮全国,每一步都镌刻着与人民需求紧密相连的印记,每一程都彰显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一枝一叶总关情”,改革的大文章,往往由无数细微的民生小事汇聚而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习惯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迈,改变固有思维模式、经验主义,主动迈开步子,深入基层一线,把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到群众身边获取“第一手资料”,亲身感知民生疾苦和民心所向,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为群众着想,先调研再决策,先分析再定论,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拿出对策、解决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改革的“调研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心田,倾听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间的细微声音,感受万家灯火下的忧乐情怀。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相衔接,俯下身子察民情、贴近群众访民意,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躬身实践中弄清发展堵点、民生难点,将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清单”变成改革的“任务清单”,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深化“改革”进行时,以“惠民生”为标,落实利民举措,织密幸福生活的“保障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都会在人民群众生活好不好、家庭幸不幸福上得以体现。民生需求从基础的“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体现出的是人民群众对改革成果的深切呼唤,只有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更快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多同群众交流交谈,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工作生活现状,从群众的好经验、好方法中源源不断地获取“锦囊妙计”,找寻破解发展难题的好办法和新举措。用情同群众打成一片,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用群众评价这把尺子,量出本职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通过到群众中聚群策、集众思、广纳言,努力让各项政策要求和工作措施真正汇聚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开放的“价值坐标系”,满足人民期盼是改革开放的“最终成绩单”,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改革的“践行者”,要将人民做为改革成效的“质检员”,以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为镜,映照出我们工作的得与失。既要有“牵牛鼻子”的敏锐与果敢,抓住改革的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又要有“久久为功”的坚韧与耐心,持之以恒,不断把造福人民的小事办好办实,用我们的“辛苦指数”实实在在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贵州省三穗县文笔街道办事处 吴顺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