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经典、学理论”研读报告


文章来源:网络
字体:
发布时间:2024-12-02 17:04:07

 

姓名:薛照媛、刘虹艺、沈诗瑶

学号: 202307536、202307538、202307537

班级:食质202305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影报告

引言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作为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题材电视剧,以艺术化的手法全景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期,推动党和国家实现伟大历史转折、迈向改革开放征程的卓越贡献与波澜壮阔历程。它犹如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长卷,带领观众重温那个风云激荡、破旧立新的时代,体悟先辈们在困境中谋发展、在迷雾里寻方向的智慧与勇气。

时代背景还原:风云际会下的困局与曙光

剧集伊始,便将观众拉回“文革”结束后的中国,彼时国家满目疮痍,政治上思想禁锢严重,“两个凡是”束缚前行脚步,冤假错案堆积如山,诸多老干部仍蒙冤受屈,社会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工业停滞、农业落后,百姓生活困窘,物资极度匮乏,计划经济体制僵化,对外封闭隔绝,与世界发展潮流渐行渐远。画面中灰暗色调的城市街道、简陋破旧的农村屋舍、人们身着单调且打着补丁衣物的景象,逼真勾勒出那个艰难时代轮廓,直观传递出改革紧迫性,此为邓小平同志复出后面临复杂棘手“残局”,亦是后续系列变革的起点与动因。

人物刻画:立体鲜活的领袖形象

邓小平同志形象塑造堪称本剧亮点。剧中褪去伟人“神化”外衣,呈现在观众眼前是位质朴、坚毅且极具智慧凡人。工作场合,他目光如炬、言辞笃定,面对“真理标准大讨论”阻碍,果断拍板支持,以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不能动摇”彰显政治魄力,冲破思想枷锁,为拨乱反正筑牢理论根基;生活中,他是疼爱孙辈、关心家人长辈的寻常老人,会在庭院陪孙儿玩耍,与家人围坐话家常,温情一面尽显,拉近与观众距离,赋予角色深厚情感张力,这般多维度刻画让邓小平形象扎根心底,领悟其伟大寓于平凡担当之中。

情节叙事:改革进程的细腻铺陈

叙事上,沿着历史脉络逐次展开诸多关键改革节点。恢复高考无疑浓墨重彩,镜头聚焦千万青年怀揣梦想、挑灯夜读,从下乡知青到莘莘学子,考场内紧张奋笔、考场外家长殷切期盼,邓小平“今年一定要恢复高考,错过今年,耽搁的就是一代人”话语回响,这一决策改写无数人命运,为国家建设重聚知识力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刻画凤阳小岗村农民“冒死”分田到户、按下红手印的决绝,再到各地农村效仿推广后粮食丰收、农民喜笑颜开画面切换,展现改革自底层萌动、星火燎原之势,见证农业焕生机;而设立经济特区,描绘深圳从落后小渔村在政策东风下崛起,塔吊林立、高楼拔地而起,彰显对外开放破冰勇气与远见卓识,各情节紧密勾连,铺就改革奋进路。

主题升华:时代变革与民族复兴

全剧深层主题紧扣时代变革对民族复兴意义。邓小平以高瞻远瞩目光、大刀阔斧举措,引领中国打破旧制、拥抱世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胜利。恢复高考重塑知识价值、培育人才梯队,为科技强国蓄能;经济改革激活经济细胞、释放市场活力,夯实物质根基;对外开放引入资金技术,融入全球经济版图。系列变革扭转国运,让民族在历经磨难后重获发展动力,踏上复兴征途,昭示唯顺应时代、勇于革新,方能铸就国家辉煌未来,激励当下传承先辈精神砥砺前行。

艺术特色:写实与艺术渲染融合

艺术手法上,秉持写实基调,场景布置、道具陈设契合年代特征,老式厂房机器、张贴标语海报皆有据可依;同时巧用艺术渲染,激昂配乐在重大决策、历史突破时刻响起,烘托紧张热烈氛围,强化情感共鸣,镜头语言丰富,全景展现时代风貌,特写捕捉人物细微表情,借蒙太奇手法穿梭于城乡、国内外场景,顺滑衔接历史片段,于纪实中添艺术感染力,使严肃历史题材兼具观赏性、可看性。

结语

观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场震撼心灵的回溯之旅,它让那段尘封却光辉岁月重现眼前,深刻领会邓小平及那代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丰功伟绩。在当今时代,剧中蕴含的改革创新、务实担当精神依旧熠熠生辉,成为指引持续奋进、攻克难关的精神坐标,激励中华儿女续写民族复兴壮丽篇章,向着实现中国梦阔步前行,铭记历史转折,开创辉煌明天。

这部作品也是对邓小平伟大生平的致敬,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的思想和行动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观看这部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的思想和行动,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推动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扬邓小平的改革精神,将是推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邓小平的思想和行动,将继续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一、前期安排

1.分工明确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小组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由组长沈诗瑶负责整体活动的策划与安排,两名组员薛照媛和刘虹艺分别负责电影的选择与资源准备以及资料的收集、观后感的撰写以及研讨环节的准备。

2.电影选择

副组长在小组会议上提出了多部备选的红色电影,经过大家民主协商投票决定,最终确定了观影的影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3.资源准备

薛照媛负责收集电影的相关背景资料、电影剧本以及红色理论的相关资料。刘虹艺准备讨论所需的纸笔、视频资源,确保观看研讨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观影过程与研讨互动

1.观影体验

在观影过程中,小组成员认真观看,不时交流心得,共同感受红色电影的魅力。大家被电影中的情节所吸引,被邓小平同志的的事迹所感动。

2.研讨环节

观影结束后,我们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小组成员纷纷发表自己的观后感,从不同角度对电影进行了评价与解析。同时,结合邓小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电影中体现的改革开放精神。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相互启发,使得研讨氛围十分浓厚。

三、组内研讨互动环节详述

分享观影感受

1.每个成员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包括对邓小平同志形象的解读,历史脉络逐次展开诸多关键改革节点的理解,以及对时代变革对民族复兴意义领悟等。通过分享,我们对电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理论结合分析

在分享的基础上,大家结合时代背景对电影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电影中提取出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例如,在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我们列举了许多史事分析,使得理论学习更加生动形象。

3.提出问题与讨论

在研讨过程中,我们积极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对于电影中的一些争议点或模糊之处,大家进行深入探讨,力求找到合理的解释。通过提问与讨论,大家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对邓小平理论以及其他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4.总结与归纳

在研讨的最后阶段,组长沈诗瑶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梳理了本次研讨的主要观点与结论,并对大家的发言给予了肯定与鼓励。同时,提出了下一步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四、结语

通过本次“读经典学理论”的研读活动,我们小组不仅深入学习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交流。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合作氛围与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