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生活保障是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各级人民政府作为低保政策实施的主体,要聚焦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推动低保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严把审核识别关。要坚持“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应退则退”的原则,组织党员干部通过一听二看三问四访的形式,对各村申请对象实际共同生活人口情况、收入情况、财产状况、健康状况、住房状况等进行全覆盖入户调查核实,形成调查清单和记录,并配合平台大数据,全方位、多渠道掌握综合情况,杜绝优亲厚友、“关系保、人情保”的问题,确保低保救助的精准性。
严把动态管理关。要紧盯动态管理环节,建立常态化低保对象动态监测体系,每月与相关部门交换数据信息,每季度对低保家庭进行回访复查,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清退,避免“错保、漏保”现象发生。要及时公布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对身边低保家庭情况进行监督举报,避免出现困难群众“难申请”,脱困群众“还享受”的情况。
严把资金发放关。要通过“一卡通”等社会化发放方式,将低保金直接发放到低保对象个人账户,减少中间环节,以便查询和追溯发放记录。要围绕低保补助资金申请、审批、公示、发放等关键环节开展监督检查,确保低保资金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防止截留、挪用、挤占等情况发生,切实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线、保民生、救急难”作用。
(长吉镇人民政府政府:田达琼)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