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执笔引领绿色发展浪潮,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党建引领惠民生,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处“起笔”,勾勒“生态守护福祉长”的画卷。“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从“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山绿、水清、田肥、人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惠及全民。美丽中国的基石,正在于千千万万颗热爱自然、守护生态的美丽心灵。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深刻认识到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向身边人讲清楚说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党群联动、护航生态的强大合力。党员干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一步一步将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统筹规划明责任,在“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处“运笔”,绘制“绿色治理惠苍生”的长卷。既为当前计,更为长远谋,必须坚持以“制”促“治”,实现山水“长治”。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实生态治理工作责任,以更大力度加强制度执行,确保“山有人管、绿有人护、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闭环责任体系。无论做什么工作,思之愈深,理解愈准,行动愈稳,足见领悟力之重要性。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具体路径,从“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深谋远虑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辩证思考,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指引着我们逐渐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以“一单元一策略”进行分区施策、精准管控,将生态治理触角延伸至乡村小巷、街道社区等“神经末梢”中,不断加强绿色生态的“基础大盘”,推动从过去的“监管盲区”变为如今的“责任明晰”、从“管理乏力”变为“共同行动”,让自然环境真正实现“零负担”。
抢抓机遇谋发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收笔”,书写“生态引领产业兴”的答卷。生态本身就是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系列政策“应运而出”,以蓝天、碧水、净土为主的攻坚战全面开启,快速推进蓝天常驻、碧水长清、土壤复净,满足着人民群众对于那一地青萌、一山青郁、一片青翠的需求向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这是场根植人民、造福人民的“会战”,出发点和落脚点皆是为人民谋幸福,人人皆是受益者、建设者、共享者。。在产业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予人才支持和技术指导,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以高水平、高标准的新质生产力为支点撬动绿色生态杠杆。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生态保护“一盘棋”中,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双赢”大道,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生态文明是最公平、最美好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最切身的民生福祉。唯有“实打实”地推进这个民生工程,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的热切期待!
(贵州省三穗县文笔街道办事处 吴顺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