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西南山区筑起“智慧防线”——“山安智桩”成功预警滑坡险情


文章来源:网络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6-07 20:49:30

 【西南日报讯】在地质灾害频发的西南山区,一项由西藏大学研发的国产监测技术正悄然守护生命线。

一、暴雨中的“科技哨兵”:10分钟精准捕捉险情

图片1.png

西南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挤压的前缘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如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等)。 地层岩性复杂多变,断裂褶皱发育,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密集,为地质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软弱结构面。 地形以高山、极高山、中山和深切峡谷为主,地势起伏巨大(相对高差常达1000-3000米以上)。陡峭的斜坡广泛分布,为崩滑流提供了巨大的势能条件。河谷深切,岸坡稳定性差。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降水丰沛但季节分配不均,雨季(5-10月)集中了全年大部分降雨。局地暴雨、特大暴雨频繁,降雨强度大、历时短,极易诱发地质灾害。而西藏大学“山安智桩”团队布设在潜在滑坡体上的10根“山安智桩”持续发力:每10分钟采集一次位移与倾斜度数据,通过“LoRa低功耗网络”实时回传至监测中心。当系统发现滑坡体中部位移数据异常激增时,立即触发预警。  

“从数据异常到发出警报仅需数秒,能够为疏散争取了黄金时间。”项目团队成员白玛卓玛介绍。该设备采用±0.1毫米级位移监测精度(较传统设备提升90%),如同给山体装上“显微眼”,连细微的地质变动都无所遁形。  

二、硬核技术攻克西南难题

面对西南山区复杂的地形与多变气候,“山安智桩”展现三大技术突破:  

1. 地形适应性:防撞缓冲围栏可阻挡92.3%的滚落碎石,搭配防水结构,保障设备在连续阴雨环境下稳定运行超10天;  

2. 智能预警内核:基于深度学习的分析模型,对滑坡特征识别准确率超90%;  

3. 极简运维:采用“LoRa传输技术”,数据传输成功率达99%,功耗降低60%,解决偏远山区供电难问题。  

三、政策赋能,守护西南安全网

项目指导老师土登次仁指出,该技术高度契合《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对西南高发区的防治要求。目前,设备已在西南多县试点布设,其5-10年的使用寿命和低于0.1毫米/年的抗腐蚀速率,大幅降低长期运维成本。

四、未来展望:从预警到“智治”  

“西南地形破碎、降雨集中,传统监测力不从心。”团队成员贺煜婷表示,下一步计划在云贵川等地扩大应用,结合“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政策导向,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