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矿业大学“矸戈为帛”团队:让地下矿山充填从“生态负担”变为“绿色动能”


文章来源:网络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6-11 23:19:42

 在山西某煤矿的井下巷道,一种乳白色浆体正通过管道被注入采空区,40 分钟后便形成坚实的支撑体—这种由中国矿业大学“矸戈为帛”团队研发的“智凝壹号”高水速凝材料,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煤炭开采的生态图景。当行业还在为每年6.5亿吨矸石堆放、2亿吨选矿废水排放发愁时,这支跨学科团队用材料创新与工艺重构,为地下空间充填领域带来了从“被动治污”到“主动创效”的范式革命。

岩层下的生态困境:传统开采的环保之痛

走进任何一座传统煤矿,矸石山与废水池都是绕不开的景象。这些因采煤而生的“副产品”不仅侵占土地、污染水源,更让井下开采面临岩层垮落的安全隐患。尽管国家大力推行充填开采技术,但材料强度不足、工序干扰、成本高企等难题,让这项“绿色工艺”始终停留在实验室—全国充填开采产量仅占煤炭总产量的0.2%,不足800万吨,与每年新增的6.5亿吨矸石量形成刺眼对比。

“课堂上老师展示的充填工艺,为何在矿区却用不上?”2021年,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刘家豪的一次发问,点燃了团队探索的起点。在王襄禹教授指导下,这群年轻人带着地质锤与pH试纸走进矿井,在巷道粉尘与废水异味中,逐渐勾勒出技术突围的三重方向:如何让废水变原料?如何让充填与采煤并行?如何让支撑体强韧如岩?

破局“不可能三角”:三项技术重构充填逻辑

在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材料科学与采矿工艺的跨界融合。他们将稀土催化剂嵌入纳米TiO2,让原本浑浊的选矿废水经过光催化反应后,竟能成为充填材料的“营养基”;通过神经网络算法规划输送路径,使传统单向充填变为双向循环作业,井下巷道里首次出现了“充填与采煤互不干扰”的平行作业场景;而当聚丙烯纤维以三维乱向结构融入高水材料时,原本1MPa的初始强度被拉升至10MPa,40分钟内便能撑起整个岩层重量。

“这不是简单的材料改良,而是重构了充填开采的价值链条。”团队技术总监陈晓峰指着实验数据介绍,当废水处理与材料制备形成闭环,当巷道从“采完就废”变为“永久留巷”,当支护成本因材料自增强而大幅降低,那些曾让煤矿企业望而却步的环保投入,正转化为吨煤增收的经济效益。在山西科兴赵庄煤业的应用现场,原本需要三天完成的充填工序,现在只需一个班就能搞定,作业环境也因 Y 型通风工艺改善得让人几乎忘了这是在地下千米。

从实验室到千米井下:产学研联动的“智凝”速度

在晋煤集团的调度中心大屏上,一组实时数据正在刷新行业认知:某应用“智凝壹号”的工作面,月推进度提升85%,矸石消耗量相当于10个标准足球场的体积。这种肉眼可见的效益,让原本持观望态度的矿企主动敲开了团队的门。与传统技术需要巨额设备改造不同,团队开发的袋式隔离体快速施工工艺,只需在现有支架上增加液压装置,就能实现“边采边充”的无缝衔接。

“我们在井下待了187天,光配方就调了200多次。”团队成员张轩洋翻开磨损的实验笔记,里面夹着不同矿坑废水的色度对比照片。这种扎根现场的研发模式,让技术落地少了许多“水土不服”—当新疆某矿的高矿化度废水让传统材料失效时,团队迅速迭代出的耐盐配方已提前完成中试;当东北某矿提出低温施工需求,他们又在零下20℃的实验舱里攻克了速凝难题。

图片2.jpg

图片3.jpg

绿色矿山的未来图景:当矸石成为生态“积木”

在矸石山治理现场,原本灰蒙蒙的废料堆已被植被覆盖,而山体内正在发生更深刻的变化—那些曾被视为污染物的选矿废水,正通过管道注入地下,在“智凝壹号”的催化下变成支撑岩层的“生态混凝土”。这种材料不仅能吸附重金属,其水化产物还能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形成地下空间的自净系统。

按照团队的规划,未来三年将在晋陕蒙甘宁地区建设5个示范矿山,让充填开采从“政策驱动”变为“效益驱动”。当被问及技术推广的最大障碍时,刘家豪指向巷道岩壁上的渗水痕迹:“不是技术难题,而是观念转变—当每吨矸石的处理成本转化为资源收益,当矿工不再需要在粉尘中作业,绿色开采自然会成为行业自觉。”

此刻,在千米井下,新的充填体正在成型,它支撑的不仅是岩层,更是一个资源型产业向生态友好型转身的可能。从矸石到帛,这场由青年学者发起的技术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挖煤”二字的生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