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西师大纳米智选团队突破 Nano-SPCB 机器学习技术


文章来源:网络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6-18 20:40:34

 一支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纳米智选”大学生团队在自主研发的的 Nano-SPCB 机器学习模型与描述符模型设计技术取得双重突破。该技术将传统需要数天的纳米材料筛选周期缩短至1秒以内,精度提升至99.61%,研发成本降低90%以上,为抗菌、抗肿瘤等纳米药物研发开辟了高效路径。

技术突破:从“实验试错”到“智能预测”的跨越

传统纳米药物研发依赖"计算+实验"试错模式,筛选一种抗菌材料需测试数百种组合,仅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单个材料就需2天以上。纳米智选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Nano-SPCB机器学习框架,并融合了团队自主设计的描述符的物理模型,通过XGBR算法实现材料性能的秒级预测。

团队负责人叶青云展示了技术核心:"我们拓展了铁氧化物衍生的吸附能(Eads,OH)模型,使其适用于金属纳米材料。以AuCu₃合金为例,系统通过描述符模型计算表面催化活性,结合Nano-SPCB模型的多参数加权评分(抗菌活性权重60%、毒性30%),1秒内即可从844种合金中锁定最优配方,其催化效率达传统材料的9.1倍,细胞毒性降低70%。"

应用落地:药企成本缩减超50%,成果获权威验证

该技术已在江西纳宇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在抗菌药物合作项目中,团队利用高通量DFT计算的描述符设计技术设计出OH吸附能模型,通过 Nano-SPCB 模型进行筛选,帮助企业将研发周期从 10 个月缩短至 4 个月,生产成本降低 51.9%。企业技术负责人评价:"通过你们团队的智能筛选技术,让我们跳过了数千次无效实验,直接锁定最优配方,同时抑菌率还能够达 99.2%,与传统方法相比效率提升惊人。"

此外,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将技术应用于羰基纳米药物抗菌治疗,推动 21 种纳米药物标准的制定,打破了欧美在纳米药物数据端的垄断。目前系统数据库已收录 80 万类材料、5000 万条参数,覆盖全球 95% 的已公开研究成果。

产学研融合:学生团队打造“AI+纳米药物”生态

这支平均年龄22岁的团队,由化学、计算机、临床药学等专业学生组成,在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汤美丽、沈小美以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高兴发等导师指导下,耗时3年构建了包含80万类材料、5000万条参数的动态数据库。团队已获10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其研发的“纳米智选系统”成为国内首款实现“数据采集-智能筛选-功能检测”一体化的AI平台。

图片1(3).jpg

团队成员进行平台系统研发

“我们希望证明,大学生团队也能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团队成员黄炜健表示,“同时,我们也将继续深耕纳米药物领域,不断探索拓展新的筛选技术与方案,与更多药企共建研发生态。”

这支年轻团队以创新突破改写了纳米药物研发的“时间法则”,其技术突破不仅为行业突破了“筛选效率低下、研发成本高”的企业共性难题,更以“学生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实践,诠释了中国青年科研力量的崛起势能。正如团队所言,这只是探索的开端,未来将继续以技术迭代赋能精准医疗,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一线,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