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核云问天·星火传声”社会实践团队抵达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开展红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学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重要见证地,该基地完整保存着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间科研工作者奋斗的历史遗迹。青砖灰瓦间,青春的脚步与历史的回响交织,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就此展开。
“596”号记忆:300件实物与200幅照片铺陈的精神长河
团队成员首先踏进了两弹历程馆。300余件带着岁月痕迹的珍贵实物、200余幅定格历史瞬间的斑驳照片与多媒体影像共同构建起一条穿越时间长河的隧道,全面展现了我国核武器事业从基础研究到型号研发的发展脉络。“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1:1模型,代号‘596’,取自1959年6月苏联撕毁协议的那一天……”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重点学习了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在极端条件下突破技术封锁、完成核武器研制的创新历程;深刻体会了先辈们撕开重重技术封锁的铁幕,将“不可能”变为“共和国盾牌”的传奇;实地感受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内涵。
邓稼先旧居:青砖平房里的28年隐姓埋名
随后,团队赴邓稼先旧居瞻仰。这座不足80平方米的平房保持着1986年前的原貌:藤椅磨出了毛边、搪瓷缸掉了漆,书桌上摊开的《中子输运理论》夹着一张“今晚加班”的便签。推开这扇简朴的木门,真实呈现了科学家淡泊名利、专注科研的赤子情怀。成员们通过复原场景,直观感受到了何为邓稼先28载隐姓埋名、15次亲历核爆的惊心动魄与坚定无悔。
跨越甲子对话:商旅青年的时代答卷
实践参观结束后,团队召开专题研讨会。成员们结合专业特点,就“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展开讨论。团队成员代表田枫麟率先发表感悟:“老一辈科学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担当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作为商旅学院学生,我们应当立足专业优势,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贡献青年智慧。”讨论热烈而深入,如何将“国之所需,我心所向”转化为“乡村振兴,商旅惠农”,“两弹一星”精神被赋予了与商旅专业紧密结合的崭新时代注解。
此次两弹城之行,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核云”翻涌,“星火”已燃。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核云问天·星火传声”社会实践团队将以此次学习为新起点,将“两弹一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功成不必有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全力推进后续15余场主题宣讲活动,累计覆盖超过6000人次,让这份青春的誓言,从梓潼的山谷,传向更广阔的天地。
(团队名称: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核云问天·星火传声”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5年7月12日 地点:绵阳梓潼两弹城 通讯员:颜嘉宝)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