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鱼塘多赚近 3000 块,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湖南省湘潭县天马山村养殖户李建国的话,道出了 “牛转渔坤” 团队带来的变化。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天马山村因鱼类白点病常年损失惨重,如今依靠华南师范大学团队研发的绿色鱼药,不仅破解了病害难题,更蹚出了一条 “科技 + 产业” 的振兴路。
技术破题:从实验室到田间塘头的 “精准对接”
鱼类白点病致死率高达 95%,传统治疗方式成本高、污染大。2023 年,团队深入 23 个渔村调研发现,渔民最缺的是 “便宜、有效、环保” 的解决方案。为此,团队融合材料化工与水产养殖技术,用牛粪提取纤维素纳米晶(CNC),研发出姜黄素缓释微球(CurPLA)—— 这项技术将 CNC 提取时间从 24 小时缩至 3 小时,成本降低 90%,且 54 天持续药效可使鱼存活率达 100%。
在广东佛山狮山镇的试验塘,通过调控养殖密度与施药浓度,团队找到了最佳方案,使亩产提升 20%。“科学养殖让我们告别了‘看天吃饭’。” 试验塘负责人说。
产业延伸:一条牛粪产业链串起 “工农双赢”
“以前牛粪乱扔污染环境,现在卖给团队,一年能多赚 5000 元!” 江门鹤山龙口镇养殖户的话,揭开了产业链的秘密。团队上游签约肉牛养殖场回收牛粪,中游联合生物公司提炼 CNC,下游对接渔业合作社提供鱼药,形成 “畜牧 — 加工 — 养殖” 闭环。
目前,该模式已带动江门鹤山龙口镇年处理牛粪 7300 吨,为渔民节省防治成本 5300 元 / 户,间接创造 1000 个就业岗位。在衡南县前进村、江门铁溪村等 8 个试点村,类似的故事正在上演,产业链延伸让 “小鱼塘” 变成了 “致富塘”。
长效振兴: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跨越
“不仅要送技术,更要教会技术。” 团队在天马山村开展 10 余次培训,从科学投喂到水质管理,让渔民成为 “土专家”。如今,该村鱼病复发率从 80% 降至 5% 以下,与海大集团、何氏水产等企业的合作,更让渔民搭上了 “订单农业” 的快车。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牛转渔坤” 模式实现了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三重丰收,为渔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 “科技样本”。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