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可以不必吃一顿火锅,但一定无法拒绝一碗小面。
绝大多数重庆人的一天,是由一碗麻辣鲜香的小面开启。和重庆火锅一样,作为最受当地人欢迎的独特味道,重庆小面遍布在大街小巷,逐渐成为外地游客去渝必尝的美食。
正是这一碗碗小面,孵化出了庞大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现有小面门店8.4万家,日均销售小面1200多万碗,年产值超400亿元,从业人员40多万人。若范围再拉至全国,目前共有逾38万家重庆小面店,每年的年产值超千亿元。
餐饮看似门槛低,但要做走出重庆的重庆小面并无想象中那么简单。
当重庆小面还在讲本土大街小巷小面馆的故事时,同类型的地方小吃如武汉热干面、柳州螺蛳粉等早已在面向全国的工业化、市场化的互联网营销中分得一杯羹。仅在2020年,柳州螺蛳粉销售已达105.6亿元,同期的重庆小面销售只有其十分之一。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全国食品加工企业都能生产,重庆小面的口感参差不齐。2021年初,经重庆市有关部门的调研发现,电商平台排名前十的重庆小面网店,仅有一家是重庆本土品牌。
重庆也在开始思考小面的大生意经。琢磨如何让更多的非重庆人吃到真正的重庆小面,重庆小面产业化是否会有人买单。
毕竟,重庆小面,精髓就在于百分之百的“含重庆量”。
于是,重庆决定搭上“工业化+互联网”的快车,通过工业化生产和互联网营销的方式加速培育龙头产品和品牌,争取实现重庆小面的“弯道超车”。
随后,重庆大渡口区宣布建设重庆市小面产业园,打造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并通过品牌化、工业化生产供应积极拓展市场,实现重庆小面重庆造。
工业化的核心价值在于规模化、标准化。通过制定和完善生产标准和工艺规范,用工业化思维做小面最终的结果,正是通往走向全国的捷径。
在保证了“产得好”的前提后,更要解决“卖得好”的问题。面对“卷”得离谱的互联网营销中,重庆不惜花重金为小面做了一条宣传科普片。
比如在第一幕中借《真功夫》强调重庆小面的讲究多,要“鲜、香、麻、辣、咸”俱全,如此,方为真正的重庆小面。
小面是否用的是天然的菜籽油和非转基因大豆油,是否都是正宗的大红袍花椒和当地藤椒等一系列人们关心的配料问题,在片子中呈现的上海餐桌上,均给出了肯定回答。
画面一转来到渡口码头上的重庆小面体验点,重庆面馆老板为国外食客解释关于重庆小面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如“干熘、提黄、加青、重辣”。“加青”,指多放青菜,“干溜”即是指不要面汤,“提黄”则是代表着面稍微起硬点,更有嚼劲。这同样意味着,重庆小面真正走出去了。
在科普完小面的味道、配料以及个性化需求后,片子最终指向一点,即重庆生产的小面,全世界都能吃得到。
毫无疑问,为了让各地食客吃到到正宗的小面,重庆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当然,重庆也在极力证明,不只是重庆的街巷小面可以热销,作为速食的重庆小面也能迎来春天。
走出重庆的这碗重庆小面还能做多大,等等也无妨。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