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道德规范真正“硬起来”


文章来源:网络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8-23 23:29:02

 (县医保局  刘有辉)

 

道德失范是一种沉疴积弊,是公众规则意识、公共文明意识的一种缺失。生活中,一些公民长期存在道德失范行为,将公共空间当成个人私欲“跑马场”, 对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造成很大破坏;一些领域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尤其恶劣;一些短视频平台传播低俗不良信息、婚闹、直播虐杀野生动物、恶搞英雄烈士、侮辱国旗国徽等道德失范行为,触碰了公序良俗底线,引发社会强烈关注。那么,这些道德失范现象为何久治不绝?

实际上,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于一些人法治意识薄弱、不讲社会公德,缺乏公共文明意识,把个人私欲带入社会生活,为满足自身利益而肆意侵犯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进而导致不文明行为、失德败德现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人如果不讲道德,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而一个国家如果不讲道德,就不能兴旺发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我们的社会亟需以一种文明自觉,来激发全民向善的道德力量。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们对道德失范、不文明行为的容忍度降低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广西、重庆等地探索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已陆续推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用立法向不文明行为说“不”,真正让道德规范“硬起来”。

“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要想杜绝道德失范行为,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行为,为公众提供明确、稳定的道德规范,将社会成员嵌入到一套具有共识性的道德系统中,确保对个人道德失范行为提供有力规制。比如,对高空抛物、扒高铁车门等严重道德失范行为,不能止于社会舆论的道德谴责,而应诉诸法律进行惩治。为此,中央宣传部制定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同时各项公共政策制度从设计制定到实施执行,都要充分体现道德要求,符合人们道德期待。

毋庸置疑,公民道德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而应终身相伴、付诸行动。公民逐渐养成文明习惯,整个社会文明才能得以提升。这就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道德教育体系,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要组织开展更多的文明促进交流活动,培养公众规则意识、公共文明意识,教会人们如何正确进入公共生活,如何做一个合格文明的现代公民。我们相信,对道德失范行为多一份拒绝,世间就会多一份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