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保局 刘有辉)
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随着城市加速扩张,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垃圾产生量也在持续增长。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一年已经超过2亿吨。实行垃圾分类,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事关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不论是重要会议还是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经常问起垃圾分类进展情况,要求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
在之前的垃圾分类工作中,已经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提高了垃圾分类制度的覆盖范围。可是最后的实施效果,依旧能够看到,很多身边的人并不知道垃圾如何分类。很多人即使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却不懂得如何区分和处理。
与此同时,各地也都在积极破除这个新问题:上海推出“绿色账户”,鼓励正确垃圾分类,居民只要每天早晚定时定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就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等;北京各地,也出现了垃圾分类回收现场,众多居民拿来旧物换奖品;而某些地区更是出台政策,要求“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这些都是在提高公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也让大家主动或者被动了解垃圾分类的一些常识和方法。
对于垃圾分类这一绿色发展新的“必修课”,或许很多民众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但我们也必须认真去做。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妨借鉴他山之石,了解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如何进行的:在日本,垃圾分类十种以上,并且只有规定时间才可以从家中扔到指定位置,对于大件垃圾,更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就可以让每件垃圾销毁的费用,通过每一个个体来承担,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垃圾产生;在韩国,垃圾投放需要指定垃圾袋,不使用指定袋子会被罚款,指定垃圾袋的价格也都偏高,从根源上避免了垃圾过多的产生;在欧洲一些国家,更是需要每家设置数种垃圾箱,如果投放错误,便要承受巨额的罚金。对于中国垃圾分类的发展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首先要从垃圾分类的意识和教育做起,从对于青年一代从小对于绿色环保意识的培养做起,之后再逐渐跟进相应法规细则,让垃圾分类日臻完善。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垃圾分类回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应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小事。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