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月谈期刊里,有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小小村委会,内墙外墙上的宣传板、宣传牌、门头牌、门牌有上百块,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可为了让自家的牌子、板子挂在显眼处,有上级部门开始争夺村委会墙上的“C位”。基层干部说,哪个部门的工作都很重要,哪个都惹不起,为了应对部门检查,只好谁来检查就挂谁的牌子。不仅牌子要挂正,戏更要演好。”
谁来挂谁牌,这是一些影视作品中常出现的情节,挂对了,就是朋友,挂的不对,那就得说道说道。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样的“黑色幽默”桥段,居然出现在日常迎检中。
近年来,形式主义催生的挂牌现象泛滥,一些单位为“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巧立各种名目,在基层单位贴上自己的“专属标签”,隔三差五就去“检查调研”一番。去了一大路,问了一大堆,问题也找了不少,但其效果却微乎甚微。
特别是一些基层组织,每天检查人员门庭若市,络绎不绝,为了检查能过关,受检单位往往通宵达旦,专门研究迎检对策,既不能让检查人员“太过辛苦”,留下一些小问题专供检查“发现”,又要表明自己重视力度,积极落实相关工作。检查当天,有人“盯梢”,有人行动,一波检查刚过,马上换上另一波展板。果不其然,每次检查基本都能按照预设发展,大家都满意。这样无疑是把检查搞成了“演剧本”“表忠心”,真不知道这样的“小丑戏”,对发现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具体的指导意义。
“挂牌演戏”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上级部门在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这样不仅查不出问题,还让基层有苦难言。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揣摩上级部门的心思,投其所好,逢场作戏,往往给群众以弄虚作假的感觉,有损政府的公信力。
其实,必要的挂牌无可厚非,那样方便群众了解单位开展的服务项目、权限等情况,起到了宣传引导作用。然而一味挂牌子,就成了一种形式主义。上级部门到基层检查考核,理应多用眼睛看,多用耳朵听,多用心去感悟,多一些问效于民,这样的检查考核,才能更利于民。(旺苍县人民医院 殷伟)
新闻热点